Inspiration 灵感,  WechatMiniProgram

大众的胜利:从浮世绘到印象派



前一阵子我去了常州市博物馆,里面的一个展览让人印象深刻,名字叫做“江户の风景——日本浮世绘特展”。这个展览里展出了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系列版画《富岳三十六景》,大名鼎鼎的《神奈川冲浪里》就是这个系列版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幅。浮世绘画家的色彩运用和精巧构图让人惊叹,那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说说浮世绘的起源以及它的历史价值。

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浮世绘的概念。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出现并流行的木板刻画,也包括一些手绘作品。江户幕府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,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,所以又江户时代又被成为德川幕府时代。江户时代历时265年,由1603年延续到1867年,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末至晚清时期。所谓江户就是现在的东京,在江户幕府倒台后,江户改名成东京。而幕府呢,原指将领的军帐,后来衍生指代日本独特的政治体制,就是最高将领的权利大于天皇的体制。江户幕府建立之前,日本处于乱世。进入江户时期后,尤其到了十七世纪的后半叶,日本在德川幕府的治理下进入太平盛世,平民的经济能力得到提升,江户地区也急速成为了消费中心。

浮世绘就是在此段时期产生的,它是来自于民间画工的大众艺术。浮世绘以鲜艳的色彩、流畅的线条描绘出美丽的风景、民众的日常生活,当然作为民间艺术,被使用最多的题材还是歌舞伎明星,有点我们现在的海报的意思。浮世绘大部分是木版刻画,流传很广,在当时大多被当作包装纸,用完就丢。也正因为此,浮世绘鲜活地表现出当时日本的市井生活和流行时尚。

想要了解浮世绘,先得了解浮世。在中文中,也有浮世这个词,指的就是人世间的意思。人们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,所以又把人世称为浮世。英文的翻译更为直接,floating world,漂浮的世界。在日本美学之中,浮世也有另一番哲学的意味,就是 “活在当下”,live in the moment。这是当时日本中产阶级的主流思潮。这种美学是凄美的,只求短暂的绽放,不求永恒的完美。这种思潮的来源,就得说到日本“物哀”文化。“物哀”是日本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,最早起源自《源氏物语》,是一种世界观,只可意会很难言传。我个人的理解,可以用杭州老市长,苏轼写的《赤壁赋》里的两句话来形容,一句是客曰的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”,另一句是苏轼说的流传千古的punchline,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”。

说回浮世绘的画作本身,常州博物馆布展中描述浮世绘有以下四个特点:“无心插柳的描写”、“鲜明的色彩平铺”、“平面化的空间”、“不均衡的构图”。浮世绘的代表人物,是浮世绘三杰,喜多川歌麿(mǒ)、葛饰北斋、歌川广重。

最早出现的是喜多川歌麿(mǒ),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充满同情,主要作品是美人画。他的作品多是女性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,即所谓的“大首绘”,竭力探究的是女性内心深处特有之美。代表作品有《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》。

《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》 – 喜多川歌麿

然后出现的是被人们最为推崇的葛饰北斋,他同样来自底层,生于江户的农村,作品也大多就地取材,描绘了农民、渔夫、手工业者,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北斋毕生最辉煌的作品是套色木刻《富岳三十六景》。这套作品算上后来加印的10幅画,一共46幅,幅幅画里有富士山。浮世绘中最著名的作品《神奈川冲浪里》就是这个系列的一幅。我自己最喜欢的北斋作品是《凯风快晴》。凯风也是中文词汇,指和暖的风、南风。在这幅画中,富士山是红色的。据说在暮夏初秋,当南风吹拂、天空晴朗时,富士山的斜坡在阳光下会呈现赤红色。怎么样,很美吧?体会到“物哀”了吧?北斋的风格对后来的世界画坛影响最大,很多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。

《神奈川冲浪里》- 葛饰北斋
《凯风快晴》 – 葛饰北斋

三人中出生最晚的是歌川广重。歌川广重同样不是来自名门望族,他出生于一个低级武士的家庭。歌川的画作风格比较多样,既有演员肖像、美女画像等,后又转向了风景画。歌川广重的作品独具特色,有着颇为哀婉的情怀。1832年,歌川广重陪同将军的使者到京都皇宫,将旅途中的所见之景创作成代表作《东海道五十三次》,描绘的就是他由江户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驿站沿途的风景。算上起点和终点,一共55幅。这组浮世绘色彩明艳,构图均匀。画面有着渐进的层次感,视焦总是在近景,再徐徐过渡到远景。

《平塚绳手道》- 歌川广重

鲁迅先生曾恰巧点评过现代人们总结的浮世绘三杰(鲁迅先生真的说过,手动狗头)。1934年,他在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一封信中曾说:“关于日本浮世绘师,我年轻时喜欢北斋,现在则是广重,其次是歌麿的人物”,“然而依我看,恐怕还是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。”看来,鲁迅先生最爱的是歌川,但觉得北斋更适合国内大众。

在江户时代,日本本来是实行锁国政策的,对外国的经商是严格限制的。直到1853年,著名的黑船事件爆发。美国海军准将马休·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,付诸武力打开了日本国门。最后,双方于次年,也就是1854年,签定了不平等条约《神奈川条约》。黑船事件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日本现代化改革和对外贸易的开始。自此,日本的和服、丝绸、扇子、漆器等远销欧洲。终于,处于那个时代的西方艺术家能够接触到浮世绘艺术。

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克劳德莫奈的法国年轻人。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,莫奈在一个香料的包装纸上发现了浮世绘艺术。从此之后,莫奈就成为了浮世绘的发烧友,收藏了大量的日本木刻版画。他还成了葛饰北斋的超级粉丝。

我们都知道,印象派公认的开山之作,就是莫奈的《印象日出》。让我们一起再看看这幅画,莫奈画的是一个清晨,雾气还没散开,有几艘船在水面上航行,远处隐约可以看到港口,似乎已经开始忙碌。一抹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特别突出,水面上还有它倒影的暖光,随波颤抖。莫奈的笔触似乎是很随意的扫过画面,他就没想让人关注画的细节。他想表达的其实早晨的氛围,是那个时刻的色彩与光影。

《印象日出》- 莫奈
莫奈与他收藏的浮世绘

与莫奈一样钟情于浮世绘的,还有荷兰画家梵高。就在黑船事件的同一年,1853年,梵高诞生于荷兰的小镇津德尔特。1886年,梵高来到了他梦开始的地方,法国巴黎。在巴黎,梵高接触到了大量的浮世绘作品。随后他和莫奈一样开始大量收集浮世绘。再后来,梵高在在多幅画作里加入了浮世绘元素,比如他那副著名的《割耳朵的自画像》中,背景就出现了浮世绘。

《割耳朵的自画像》 –  梵高,背景是浮世绘
《唐吉老爹》- 梵高,背景同样是浮世绘

莫奈、梵高这些“离经叛道”的艺术家、反对学院派传统绘画的迂腐,试图寻找新的艺术形式。浮世绘中的鲜艳又丰富的色彩、散点透视和扁平化的画法,以及独特的构图方式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。印象派画家们不需要像达芬奇一样,有着复杂的工科或解剖学知识,他们开始以瞬间的印象作画。作品主要考虑的是画面的总体效果,较少的顾及细枝末节。也正是从印象派开始,西方绘画开始加入了画家本人的精神状态,艺术家们开始从内心出发去创作,而不必再从现实出发。印象派画作不服务于真实,让艺术回归于艺术。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。

浮世绘影响印象派的另外一点是:它告诉西方画家们,大众化的艺术其实很吸引人。进一步说,印象派们改变的不是画法,而是人们对世界的态度。印象派后来的胜利,和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背景也有关系。十九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出现,贵族少了,中产阶级显著增加,他们的声音在社会上越来越重要。中产阶级不需要贵族或者宗教那样的精巧的、复杂的艺术,他们想要的是愉悦的、轻松的绘画挂在自己家里,烘托氛围。印象派画作就很合适。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现在酒店里的绘画,大多数都是抽象画作,没有那种写实的大画,就是这个道理 。

其实很多艺术都是一样,比如音乐里的布鲁斯、爵士、摇滚也一样。他们从大众里来,又到大众里去。浮世绘、印象派、摇滚乐的成功,其实都是大众的胜利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Comments
Newest
Old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